为有素材而写素材,算不得编的?

Posted by 橙叶 on Thu, Jan 11, 2018

因为最近时间紧任务重,技术性教程恐怕要下周了。这周就先分享一下我遇到的一件事。

今天看一本作文素材书,而然瞄到一篇有关乔布斯的,看完我就是这个感觉:

这个故事带着浓浓的素材风……讲述的是“苹果”成立初期,给一个国际公司安装50台电脑,然后有一个员工没把螺丝拧紧,被亲自检查的“乔布斯”发现了,为此全员开会、讲大道理,当众开掉那位员工,还把那台电脑永远摆在办公桌上……

乔布斯才去世也算有年数了,你们这些人就开始让人家不得安生……

首先乔布斯的平生经历,能得到官方认证的全在《斯蒂夫·乔布斯传》(可能还有一本叫《乔布斯全传》的书,不过明显没有那么大名气),因为年代并不久远,所以没有包含在内坊间传闻也极少。而在这本书中唯一提到有关苹果成立初期的50台电脑的业务仅有Byte Shop所订购的50台APPLE Ⅰ。

我们来一点点看这篇“素材”究竟是怎么扯的。

1.“合同签订后,公司员工便开始组装这些电脑”。所谓的“公司员工”只是家人朋友……根本称不上“员工”。更何况除了极初期,组装零件的活不会由本公司员工来做而是由代工厂来做,苹果并不是代工厂。

2.“一周以后,50台电脑全部组装完毕”。原文中,实际期限为30天,实际的交货时长也是30天,“一周”空穴来风。

3.“公司经理对产品要求十分严格,亲自对50台电脑进行检查”。“十分严格”没有很大问题,乔布斯的确十分苛刻,原文中曾提到

霍姆斯因将助焊剂滴到芯片上而引发乔布斯不满。但是很显然,这儿的“十分严格”不过是来自于大众对乔布斯的泛泛的印象。

4.“亲自对这50台电脑进行检查”。错,检查工作由沃兹尼亚克负责。而且对每台产品进行检查与重装一遍有什么区别?甚至可能造成产品的提前损坏,由此可见,作者不仅对乔布斯一无所知,而且逻辑极差。

5.“在打开第41台电脑机箱后”错,APPLE Ⅰ没有机箱,APPLE Ⅱ第一次增加了外壳,所以更别提APPLE Ⅰ之前的产品(假设之前有产品,不过显然没有)了。

6.乔布斯“说”的话。如果真的是乔布斯,他所做的应该不是把所有员工召集起来语重心长地开会,而是对那个员工说。“傻逼,滚。”,而且乔布斯也不会说出“要想发展,就必须为客户负起责任”这种话,在初期他的苛刻更多的是他自己的因素。

7.那位员工根本没理由不把螺丝拧紧,这很显然是作者故意编造的毫无逻辑可言的由头

8.从乔布斯整个生活经历来说,他并不是文中所说的那么“负责任”的人,相反,尤其是在他的爱情史中,到处都有他干的“不负责任”的“好事”。

9.“……”。剩下的内容全部瞎扯淡。

 

…………

后面的全部胡扯,不堪入目。

这篇“素材”已经不能叫漏洞百出了,根本就是自己编造的,只要把后文的“这家公司,也就是后来世界著名的电脑公司——XXX,而这位总经理,就是——XXX”一改,就成了一篇全新的素材。

如果改卷老师对乔布斯只停留于大众的泛泛印象,可能就只会把它当作正常的论据,然而如果老师略有了解呢?反正如果我来改卷,遇见这种假冒伪劣的论据,顶多39/60,另加批语一条:“请学生使用真实事例作为论据”。

这也许不是学生的错,但是议论文的论据之所以为论据,不就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真实性和历史参考价值吗?使用虚构的论据,与虚构历史有何区别?这样产生的文章,没有任何价值!因为所用来说理的证据实际并不存在,所以观点根本不成立!按严格的议论文的标准,带有虚假论据的作文判零分也不为过!事实论据,它是带了个“实”字的啊。

出现这种素材,首先要批评也是最应该批评的是素材作者,你还真是个“作者”啊,作出如此荒谬的东西。不说主人公到底是不是乔布斯,但就这个故事来说就自相矛盾,满身漏洞,逻辑极差,很多地方都说不通,作者文笔也堪忧。另外我对作者的脑回路不是很理解,乔布斯有那么多能从分体现他的严谨苛刻的品质的真事,为什么非得编一个呢?

导致学生因使用错误论据而丢分,自己领了稿费拍屁股走人,成何道理?可见作者除了对历史不负责任,对自己、对读者也是极不负责任。

这也使我想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:这个主人公因为广为人知而且有确实的证据,被我给揪出来了,那么那些不是那么为人们所了解的呢?岂不是可以随意编造而很难被发现?我们所使用的素材里究竟有多少是信口胡诌的呢?这个数字我不敢猜测。

可能有人会说,故事说得通不就行了,只要符合的道理都是广为接受的,那么编的也可以合理、令人信服。非也,现实中的情节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简单,不然人人都可以成为小说家、预言家。现实中的某件事与成千上万的其它因素间总有着千丝万缕、或深或浅、或明或暗的关系,这不是一个人单凭自己的脑子就可以考虑到的。因为这些关系相当微妙,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,比如一家公司的决策要受许多因素制约,不会像某些素材中所说的“霸道总裁”那样的任性作为。从这儿看,一旦所编造的故事出现逻辑上的漏洞,就会影响观点的证明,甚至出现“歪理”。而更严重的是,这样的漏洞很难被发现。

美其名曰寓言?寓言是不能够用于议论文论据的,这是常识。

其次需要批评的,是素材的收集者,也就是这本素材书的编撰者(这本书不是地摊货,来自某知名文摘期刊的杂志社)。作为编撰者,有义务对投稿素材进行审核,确保向读者提供优质、有价值的内容。

这件事让我很气愤,也提醒我真正的积累不能靠这种快餐式的素材书。最好的途径是进行广泛的阅读,人物传记就是非常好的积累来源,这样的积累才是真积累。

 

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